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 第17章 大汉寒门的曙光(1/4)
    翌日。

    《长安晨报》作为帝国喉舌,对新帝登基推行的新政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报道。

    《大汉新政:时代转折下的波澜与希望》,详细而准确的阐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

    长安,这座帝国的心脏,成为这场变革的舞台中心,由于今日《长安晨报》和晚报的发行,人们已经养成了早晚看报纸,休闲娱乐、谈论政事的习惯。

    街头巷尾都在热议新的改革措施。

    最为瞩目的,则是土豆和红薯的出现,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们的出现和产量,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在这个苛捐杂税猛如虎,灾害连年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曙光。

    “陛下万岁万万岁!”

    “饱食者当长忆关内侯!”

    “……”

    等等感恩戴德的言论,充满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更有甚至弹冠相庆。

    无数人对着未央宫的方向激动叩拜!

    秦皇汉武也没哟解决的问题,如今刚刚登基的刘据做到了。

    而这些的情况,在咸阳百姓看来,则是早已经历。

    很多咸阳士子、百姓爆料的关于刘据早年就在当地实施的改革举措,在《长安晨报》、晚报上被无数人追捧。

    甚至有人些街头艺人,将此编成了段子,在酒楼和街头献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刘据刚刚登基,其圣明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取消盐铁官营,以及其它相关苛捐杂税,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人们的拥护。

    市场上的盐铁价格逐渐趋于平稳,一些原本因官营垄断而萧条的民间手工业作坊,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铁匠铺里炉火熊熊,铁匠们挥汗如雨,打造出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更加物美价廉,百姓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陛下圣明啊,真是让咱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这日子啊,越来越有滋味了!”

    有老工匠笑着对旁人感慨,还不忘对着未央宫的方向拜了又拜!

    而当“科举制正式推行,天下士子共赴考场争功名”这一消息刊载时,整个大汉都沸腾了。

    以往,寒门子弟想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