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已经不再以建功立业为向往,崇文的风气自上而下的影响百姓黎民。
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人们血脉里记得。
那长久、长久以来,一场胜仗都打不赢,每每都要跪地求和,每每都要折腰躬身的屈辱和憋闷!!
昔日强汉盛唐代代浇筑,刻在华夏子民骨子里的骄傲和尊严——哪怕一时矇昧,也终究有行走于烈阳之下者满身鲜血的将之捧起,抖落灰烬,重放光辉!!
狄青对北宋而言,是一颗骤然升起的璀璨繁星。
人们情不自禁的看着他。
看着他如虎豹一般率军出征,看着他如厉鬼一般腥风血雨,看着他一次又一次的——
——赢!!
……
天幕前。
赵匡胤定定的看着。
他想起最初,自己东征北伐,将这破碎的山河一点点的再次拼接到一起。
那时人们经历过五代十国长达数百年的混乱,早已麻木不堪。
不肯跪着的灵魂早已在一次次头破血流中消亡,野心勃勃的妄念也都在纷争的乱世中湮灭。
他想叹息,却不知从何而起。
重文抑武,是否是他做错了?
无数次,他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可是最终得出的答案,却让他总是不得不直面。
历史给出的教训是血淋淋的,前人一旦开路,后人必然效仿,他若是不那么做,北宋王朝又如何立足?难道要等着后来者以同样的方式推翻么?
赵匡胤于是感到悲哀。
难道……这就是宋的宿命么?
……
天幕画面慢吞吞的划过。
其实仁宗一开始也不是那么小心眼的皇帝。
毕竟仁宗这人嘛,一大优点就是对臣子们十分放心的交权。
自打狄青坐上枢密使后,弹劾的奏折便如雪花一般纷沓而至。
但这种事儿主要还是看皇帝,仁宗自己装瞎看不到,那就是成百上千的奏折也是白瞎。
直到一个叫文彦博的臣子直接贴脸开大,当着仁宗的面弹劾了狄青一顿。
仁宗试图替狄青辩解:……狄青他,是个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