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天天为要饭发愁。俺家从马楼搬到宋楼,那一段时间,没有要饭。在宋楼不长时间,就维持不住了。这就又从宋楼匆匆出来,到了乔庄,到了乔庄,俺爹很快找了一个瓦工活,用干活,来换去吃的,也没有要饭。
可是,在乔庄,只干了一个活,就干了三天半多一点,就没活了,就开始要饭了。
为了要饭,俺爹把俺家六口人分成伙,俺爹背着我算一伙;俺娘抱着四弟弟是一伙,二哥和大哥是一伙。帮忙的杨大爷是看堆的。
这样分伙,一开始看着还是可以的,可乔庄太小了,跑来要饭队伍又猛增,在这儿,俺家就要了一天多,俺爹一看不行了,要不成饭了。就开始转移,转移到了曹县县城,在曹县,二哥和大哥这一伙的问题渐渐地就来了。那是天天要饭,每天都得要三阵子,早上,中午,还有晚上。这三阵子,还都得赶在饭时,俺说的饭时,当今的人可能不懂,讨过饭的人,或者经历过的人都明白,饭时就是正赶上人家当地人吃饭的时候,这个时间点,各家都在吃饭,那俺们讨饭的人,就得抓住这个节骨眼,上人家要饭。这饭才好要。要是去早了,人家饭还没做好,咱去要,人家就会说,饭没做好,我怎么给你呀?要是去晚了,人家吃完了,人家又说了,我们吃完了 ,饭吃没了。俺们又跑了个空。因而,天天要饭,既要抓住节骨眼,而且要饭的速度还要快。倘若,要饭的人速度慢了,那就要不了几家了。要不了家,就容易要不着,要不着,没吃的,那就得挨饿了,挨饿了,吃不上饭了,肚里难受啊。那问题自然就来了,要么吵架,要么相互埋怨。
俺大哥和二哥一伙就是这样。在曹县县城时,二哥就经常受埋怨。但好在,俺家在曹县县城时间短,就离开了。
俺家离开曹县县城,那也是因为大量的水库移民涌进了县城,要饭实在是不好要了,才无奈离开。在离开曹县,就奔河南,在奔往河南的路上,俺们经过的地方多,随着水库出来讨饭的人群,南下,都想抢在前面,到那占个好地方,在道上,很少停留,俺家找米,要饭,都是边走边要那种形式,大哥二哥也就计较不起来了 。
凡是出来逃荒的人,心里就一个念头,讨饭能少跑几家,能吃上饭就行。
俺家从曹县,一路很少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