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一个身材颀长,英气勃勃的中年男人,留着漂亮的须。李斯在几案后端坐,身体挺得笔直,一点看不出疲惫倦怠的神色,一手展卷,一手持一支蒙恬笔,细致的书写着什么。阳光从厅门射进来,落在几案之上,李斯浑身似乎在发着光。
张诚静静的等待着李斯写完手中的竹简。这一刻觉得李斯专注的样子很好看,很儒雅。和自己心目中那种古代隐士高人的形象完全吻合,但是他知道,面前这个男人并不是一个真正儒雅的隐士高人。
如果说远在上郡的公孙尼子专注礼仪和音乐的研习,身上有自然而然的隐逸气质,眼前的李斯,在儒雅外表之下,则充满了对权势的欲望。为了保有在秦国所获得的权势,冒着被驱逐的风险,李斯写下着名的《谏逐客书》,阐述外来人才对秦国发展的重要性;同一个李斯,把自己同门的法家理论家韩非投入监狱,迫害致死。同样是这个李斯,在大秦这个国家,通过无数文书典章伸展着自己的触角,试图把握这个帝国的每一丝权力。也正是这个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勾结中车府令赵高,秘不发丧,隐瞒了始皇帝死亡的讯息,伪造诏书杀害了蒙恬和扶苏。这个李斯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做了很多事,直到最后,被自己的政治盟友赵高害死。
按照公孙尼子的说法,李斯也是荀子的弟子。而荀子算是儒学一脉。从李斯的身世看,李斯并没有学习孔子一脉流传下来的自我修养与保全的能力。张诚觉得,要是这么看,荀子的儒学大概也不怎么正宗。
李斯放下了笔,看向眼前这个小孩儿。这孩子装束整齐,坐的很端正,看起来是受了礼仪的训练和教育。这个孩子身上还保持着一个普通孩童的稚气,一点儿都看不出毒杀四十多个匈奴人的凶戾狠辣。扶苏、蒙恬和上郡官吏关于那一场毒杀匈奴人的文件,最先送到李斯这里,李斯仔细阅读了文件,深深思考了秦王对扶苏蒙恬的重视和这个事件能产生的影响,才把这些情况上报秦王。果然秦王很喜欢这些文件,并要求宣召张诚来咸阳。
李斯展开了公孙尼子的这份木简,又读了一遍,然后说“这么说,公孙尼子现在是在上郡了,他在那里都做些什么?”
“公孙先生在上郡,经常主持乡人的祭礼,不忙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宅邸弹琴读书。”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