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的生活,张诚注意到,这个时代一大问题,就是民间生活用品不足——从帝王到平民家庭,生活器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极度匮乏。大件的炊具多是青铜鼎之类,贵族餐具有各种青铜和漆器,平民家就只能使用陶盆陶碗和竹木器具。
粗陶餐具总不够精美,漆器则制作周期太长、成品过高,“为什么不用瓷器呢?”张诚在咸阳的时候曾经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就拍了下脑门“傻逼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瓷器”。
这个结论其实还是有点武断的,张诚的职位低、爵位低、交游范围有限,并不了解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烧成温度比较高的原始瓷器了。也是因为在秦代,即使皇家的瓷器使用数量也极为有限——制瓷技术低劣、技术水平有限、烧成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之中,所以只有非常少的高温瓷,使用范围也非常有限。
但是张诚既然来自2000年以后,对陶瓷材料和烧成原理有大致了解,张诚觉得,在广泛存在的“陶”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一下,短时间内让“瓷”出现,技术上成熟稳定,产量也提上去,并不太难。
陶瓷要素有三个——胎体材料、烧成温度、釉色。
原始陶器的材料主要是随处可得的粘土,先秦制陶用的粘土一般就地取材,就地烧制。因为粘土内杂质多,成器颜色就复杂,基本上是明度低得多的黄红棕褐黑,成品颜色和遍地可见的泥土相似。这也是它等级低、多在民间使用的原因,另外就是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陶瓷釉的使用技术,因此陶器普遍吸水率高,渗透性高,更适合做花盆而不是汤碗。瓷的渗透率就低得多,哪怕不施釉,素胎瓷器的吸水率和渗透率也远低于陶器,使用范畴就广泛得多了。
陶的烧成温度在700-1000c之间,而瓷的烧成温度要在1100c以上,烧成温度对成品的物理特性影响极大。烧成温度又影响釉色,张诚虽然说不清楚温度和釉色的关系,但至少了解过不同的釉色对温度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釉则主要是由不同矿物原料中所含有的金属成分和金属比例形成的釉色,以及含硅物质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质感。
张诚对陶瓷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这些知识不准确,甚至都不正确,但是张诚却相信,在这个基本认识下,以“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