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慢慢的推进就行。
玻璃工坊交给了蒙恬自行处理。这事儿也很简单。根据铁炉那面的各种研究,搬到玻璃工坊这面,找到制造玻璃的真正原料,烧制出玻璃块,最后再高温吹制,慢慢的实验各种器型就行。工艺上的探索和改造,可以作为学校学生实习的课题,相关的课题奖励和成果奖励,在张村都有固定的方案。至于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张诚并不规划——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只要一切都在正确的思路上,那都不是事儿。
为了调动学校的资源,瓷器作坊和玻璃工坊都专门和学校签署了契约,作为民间投资的校办工厂的一部分,学校出名义、出师资和研究团队,占有一成股份,重要的是,学校就此对这两个作坊具有了所有权和管理权。
校办工厂这种设置,张诚想了很久,这次终于确定下来了。未来会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前期投资,需要旷日持久的研究探索,一般商行都不一定有兴趣进入这些陌生领域,校办工厂的形式恰恰好。而未来还会有很多项目需要以校办工厂的名义和形态组织起来。
专门从自己的帐上拨了一笔钱,由教务会和赵杏儿共管,这笔钱专门为徐福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院子,一个很大的砖拱房和库房,这个院子拨给了徐福使用,就用于化学方面的研究。
对化学研究,张诚给徐福交代的就只是:你可以尽情尽兴你所感兴趣的实验,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向教务会提交实验目标、实验方案和实验需求。教务会议审议通过,就可以拨款进行。实验不求成功,但要保留有完善的实验报告和实验结论。拨款没有上限,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预算申报,预算以内的经费使用,徐福自行处置。
这也可以看出来,张诚对徐福的化学探索并没有任何期待,这笔钱早就准备打水漂。好在张诚现在账上的钱十分充裕,两三年时间还贴不得起,张诚看重的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那些探索过程和实验数据。
张诚特别说明:我不要炼金有关的内容、不要长生不老药有关的项目,我关心的是一切化合生产的结果。
赵杏儿生产后,赵芃依然如之前一样隔三差五来探望赵杏儿,终于有一天,赵杏儿找了个没有旁人的空当,问赵芃:“你喜欢张诚吧?”
这轻轻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