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215章 家人到了(2/3)
表情。

    李文贵看到,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便对他说道:“要不,派刘德福去一趟绍兴看看吧?”

    距离徐渭写书信回去,让他家人来通州,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接近三个月了。按理来说,不管如何,都应该已经到了才对。但是,他的家人却一直没到,这让徐渭有些担心。

    徐渭听了,勉强一笑,说道:“该是书信没送到也未可知,回头学生再送一封书信回去看看。”

    这个时代,通讯实在不发达,从京师到江南那边,官府是有渠道可以传达讯息,但是,民间百姓是没有正规渠道的,只能托来往旅人传送讯息,也确实存在不可靠性。

    每次遇到这种时候,李文贵都非常怀念后世通讯的发达。

    不过对他来说,这种通讯上的不便,还没有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这嘉靖朝,他不打算去发明电报这些。除了他就知道理论之外,实践如何还未知。就目前来说,他其实并没有多少钱,就连钱庄的本金,他都只能拿出几千两而已。

    股份的钱,那是不可能动的,至少要钱存多了一些,才可以任性实验。另外,前置的一些发明,也要先搞出来才好。

    此时,李文贵听到徐渭的回答,想了下,便对他说道:“这样,你再写一份书信,让伯父以他的名义通过驿站发过去好了。另外,等我们书社自己和江南的快马通讯建立起来了,那时候就方便了。”

    官府的驿站,那是服务于官府的,主要用于公文传递以及接待来往官员,不是民间能用的。

    严格来说,就算是官员,不是因公的话,也不能使用驿站。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不但是官员,不管因公不因公,甚至包括官员的各种亲戚,甚至不是亲戚,都会蹭官家的便宜,免费使用驿站。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驿站体系的维护代价很高。大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想要开源节流,在兵科给事中刘懋的提议和主持下,裁撤了大量的驿站和成员,为朝廷节约了每年约三十万两的银子。

    但是,刘懋便被官场排挤,弹劾,最终不得不辞官,在忧郁和苦闷中离世。他的棺木在运往家乡的路上,甚至无人愿意帮忙抬运,只能寄存于旅舍多年,不得归葬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