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无数的快乐和痛苦,只有自己经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之意,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短暂,也都是单行道,无法反复的去试错。
现在听说鲁迅的文章正在逐步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
我们以前读书时,每学期几乎都有至少一到两篇的鲁迅的文章。从早期的散文,到后期的杂文。
那时的鲁迅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上学的人来说,几乎是梦魇。
当时在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确实,那时其他的文章不管是否优美,但是大多通俗易懂。只有鲁迅是个例外,几乎让我们苦不堪言。
那时的我们,心中一直就有一种想法,鲁迅那时写这篇文章时,真的有那么多背后的寓意吗,有那么多内涵吗,他也未必是这么想吧。
鲁迅的无疑是大师,年少的我们读不懂很正常。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时已经不再年少。
我们年少的时候,读的那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到今天依然浮现在我们眼前,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刘和珍君和阿q等,几十年过去,依旧好像昨天。
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读了很多唐诗,今天,我们在感怀心情,欣赏美食,就会引用各种诗词。
鲁迅的文章和唐诗宋词异曲同工。
当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在社会的现实面前,才能真正去理解的鲁迅笔下的人物。
每个鲜活的人物都好像在我们身边一样。部门领导像不像赵老太爷,那个客户像不像个地保,隔壁对门的邻居老张像不像孔乙己,我自己像不像阿q。
鲁迅虽然已经故去就是九十年了,鲁迅笔下这这些人物也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了,可是他们依然还活在当下。
现在为啥要从课本里删除鲁迅作品,教育部门给出的答复是鲁迅作品的晦涩难懂,作品和当下时代背景不同了。
文言文的难度,只会比鲁迅的文字更加久远和生僻。而且,我们学习的语文的目的,肯定是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掌握更好的写作方法,就好像数学里的几何代数有一些也很难,还有物理有一部分也很难理解,我们都要放弃吗。
鲁迅文章的时代性,鲁迅先生笔下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