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生这几年 > 第144章 风俗(2/3)
一般下葬时间基本都选择在冬至。

    在这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丧期基本都是三年,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古时候,父母去世,孝子都要守孝三年,你在做官都要回来守制。

    在传统文化里,亲人去世后的三年里,他们的灵魂会在世间游荡,未能得到超度,所以将骨灰寄存三年,在这短时间里,希望亲人得到超度,转世重生。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人去世的当年在属相上冲某个子孙,就有可能推迟下葬,等到不冲了再下葬。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厝柩的习俗。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由此开始白日越来越长了,阳气渐长的开始,所以冬至被认为是下葬的合适日子。

    杜甫的《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现在在我们的日子里,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是我们,每年都是扫墓的季节,踏青的季节。

    每年清明都要买点青团祭祖,也是吃青团的季节。

    清明节还是放风筝,和荡秋千、插柳的季节。

    民间有折柳、插柳和戴柳的习俗,人们踏青的时候,顺手折下几枝柳枝,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里插在门框和屋檐上。

    陆游的《春日绝句》里“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可以见这样的习俗已经流传上千年了。

    可能是当日一个无心的举动,逐渐变成了风俗。

    还有就是放风筝,古人认为可以放风筝可以把一年的秽气都可以放走。古人,常把自己的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纸鸢上,让纸鸢带走自己的病疾、秽气。

    在当日的《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和贾宝玉等人放风筝的记载。

    还有就是荡秋千,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风俗了。古代秋千,叫做千秋,为了避讳,改名为秋千了。

    古人还有吃鸡蛋、吃发糕的风俗,都有不同的寓意,也因为地域的不同,都有一定的限制。

    清明开始万物生发,也是植树的好季节。

    有一首着名的清明题材的古诗,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