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视角让观众,清晰看到张天成的神态,感受到张天成的心里变化,从老实较真,变成被生活打败,变成唯利是图,然后再成一个利用大众,报仇的智者。
电影色彩也和张天成以往的文艺片不同,《无根飘零》《一个人》都是暗色调,灰蒙蒙,显得很压抑。
《记者》的色彩多变,但变得有些诡异,很多时候,看起来和剧情完全相反,容易让观众抽离。
但细细品味一番,却能发现色彩与剧情相反带来不只是抽离,还有另外一重意思。
这些都是技巧上的变化,靠这些让观众久久不能平静,那是不可能。
让观众久久不能平静的是,电影中表达,通过媒体可以随意操控大众。
张天成没有直接拍出,大众是怎么被操控,但电影中,有好几个统计点击率的画面。
几万,十几万,甚至几百万的点击率。
没有拍出怎么操控,但结合剧情,赵毅和张天成收到的钱财,那些点击率就给了观众强烈冲击。
等到银幕上剧组幕后人员表放完,放映厅亮起灯光,观众才从电影中回神,起身往出口走去,一边低声与朋友谈论电影。
“丽莎,我想再看一遍。”
“一起,正好开头的剧情,我有些忽略了。”
“保罗,网络媒体不受新闻法管制吗?”
“我不清楚,可能在伊文看来,等到12年的时候,网络媒体公司会特别多,管制不过来。”
,,,
,,,
,,,
张天成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片,除了吸引观众,还吸引了不少影评人。
当天网上,不少影评人就在烂番茄和ibd上发表点评。
“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伊文将会大放异彩。”
“伊文的新电影《记者》今天上映,我去看了,很失望,虽然主题很好,但不够严谨,一家网络媒体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还有,女儿的转变太过突然。”
“新闻的作用什么,大众喜欢新闻什么,社会是什么样,伊文的野心很大,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正是因为太多了,导致电影有些混乱。”
“看完《记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