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在21岁那年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大作,《边议九条》。”
“在这九条建议里,张载陈述了他对边疆防务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载觉得他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让他写下的文字发挥作用,于是他将写好的《边议九条》送给了当时正驻守西北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位心怀天下的儒将,也是张载仰慕的大英雄。”
“他看到文章后特别开心,见了张载认真听他说了西北边防和收复失地的计划后对他很是赞许。”
“可他却对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范仲淹认为张载聪慧非常,当以儒家学问为本。”
“战争虽然能一时安邦,却难长久安定天下。如果张载能明道济世,自当成为国家栋梁。”
“可能是范仲淹认为儒学能成就张载更大的抱负,所以让他回去读《中庸》。”
“张载回去想了一年才算是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刀剑能守一城,却难守天下的道理。”
“只有礼乐教化深入人心,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想通后,张载深刻感觉自己所学实在不多,见识到的事物也不多,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于是他沉下心来,这一学就是十五年。”
“37岁那年,张载奔赴汴京科考,最终跟苏轼等人一起高中进士。高中进士后又先后担任了参军、县令、着作佐郎等职务。”
“他不断沉淀自己,从意气风发到冷静自省,自身学问变得越发醇厚。”
“为官让他走近了百姓的生活,对道义的理解也更深了。”
“做在县令期间,张载推行教化,关注民生,常问百姓们乡里可有疾苦?田间可有荒芜?子孙可曾听从教诲?”
秦胜沉默的听楚易安说着张载的事迹,心神也好像被张载所牵引。
楚易安说的并不多,可他眼前好似已经浮现出了那个和蔼的老者。
他总是忧心百姓是否过得好,忧心自己没有做好父母官。
秦胜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见到过真正不为私心只心系百姓的官员了,猝然听楚易安说起张载的事迹,内心深处很是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