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远远不够,必须有实际的推手。
他写下“基金会”二字,打算通过藤井财阀的资源,成立一个表面上推动“多元文化”的非营利组织。
这个组织将资助学术研究、举办论坛、赞助艺术展览,用高雅的文化外衣包装议题,吸引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参与。
底层民众的注意力会被这些活动牵引,逐渐淡化对经济不公的关注。
第二个策略随之浮现:转移社会焦点。
“当人们忙着争论跨性别者该不该进女厕所的时候,谁还会关心工人失业率是多少?”
他冷笑一声,笔尖在“舆论引导”上重重一点,“媒体是天然的造势工具,只要控制住喉舌,就能塑造出‘多元身份对抗传统价值观’的假象。”
他进一步细化这个策略。
关键在于节奏。
先抛出争议话题,引发公众争论,再由“专家”出面解读,引导舆论走向分裂。
他甚至想到雇佣编剧,将这些议题融入流行电视剧和电影,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分化的观念。
第三个策略紧随其后:制度化吸纳边缘群体。
“反歧视法、包容性雇佣……这些政策看似在让步,实际上是将他们纳入现有的政治经济体系。”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继续写道,“当他们习惯在体系内争取权益,就不会再想着掀翻桌子了。”
他补充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推动企业制定“多元化指标”,要求雇佣一定比例的边缘群体代表。
游说政府出台相关法案,表面上保护弱势群体,实则将他们的诉求框定在法律和市场的边界内。
他还计划与大学合作,设立“多元文化研究”奖学金,培养一批忠于体系的年轻学者。
这些学者将为政策背书,削弱任何激进变革的学术基础。
最后一个策略,利用身份分化,瓦解潜在反抗联盟。
“lgbtq、种族、地域……将这些差异放大,让本该团结的底层互相撕咬。”
他写下“分而治之”四个字,嘴角微微上扬。
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制造对立。
他计划通过基金会和媒体,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