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冷一笑:“嚷嚷?他们嚷嚷一个试试!”说话间,朱元璋不知何时眯起的双眼中已经开始散发着杀气。
朱厚熜这时劝说道:“太祖爷,文官也好武将也罢,都是为大明做事。咱们没必要偏颇任何一方,也没必要对于任何一方有偏见。”
朱元璋语气冷漠地说道:“咱看着这帮酸儒心里就来气!”
朱厚熜笑着说道:“太祖爷,文官武将就好比长江黄河,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
所以,朝廷不能只用文官,只用文官便会重蹈前宋之覆辙,对外不断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全然没了一点汉人骨气。
同样,朝廷也不能只用武将,只用武将便很可能重现唐藩镇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军方的疯狂和残暴。
而长江黄河一旦泛滥,便需要进行治理,同样若是文官有做大的趋势,便需压制。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建议太祖爷改革科举,通过分科取士、官方教材、使用标点符号等方式限制文官的原因。
若是武将势大,也需要压制。这便是为什么我建议太祖爷设立军校,培养基层军官、设立辅导员,自下而上强化皇帝对军队的掌控的原因。”
听朱厚熜这么一说,朱元璋也平静下来,意识到自己不该因为朱厚熜之前揭文官的老底,对文官偏见过甚。
一旁的朱标则饶有兴趣地看着朱厚熜,露出不明意味的笑容。
朱厚熜见朱标一直盯着自己,疑惑地问道:“懿文太子为何这么看着我?”
朱标笑了笑说:“嘉靖帝刚才这番话,说的不仅仅是文武之别吧?”
朱厚熜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毕竟总不能跟朱标说这是前身用来暗喻贪官清官的说辞。况且朱厚熜本身也不认可前身这套颇具“狡辩意味”的说法。
朱标见朱厚熜不愿意多聊,也没有深究。而朱厚熜是趁机转移话题说道:“太祖爷,刚才懿文太子的担忧其实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关于如何推动军校建立并重启军功爵制度,我是这样想的。
如今朝廷对的官职最多只设置到到县令,而乡镇并没有官员管辖。咱们可以借鉴唐朝前期的做法设立乡衙,并按照地方乡镇的大小给乡令配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