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事的说出自己的理解。
虽然不太通,但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理解,哪怕是有些偏差,已经很不错了。
“这话也不错,你能一眼看出事情的本质,说明你是有这方面的天分。咱们来你外祖家,你父亲是预备让你住上几个月的。但是任谁家走亲戚,也不能白白在亲戚家吃住几个月。若是几天都还好说,几个月的话”
“我知道了,嬷嬷,住得久了,吃住都用人家的,人家会看不起,会嫌弃我们。”黛玉小眉头又微微蹙起。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咱们溶月院的一应开支,大部分都是咱们家自己的银子。另外咱们来的第一天,当着所有人的面,我就把你爹给的一万两银票给了管家的凤姐儿。姑娘,咱们虽然来做客,可没有白吃白喝人家的,咱给了钱。你在家怎么样,在这儿还是一样,其他不用多想。”
外头太阳有点晒,原红蕖起身牵着黛玉,往屋里去,边走还边说:
“原先咱们在家的时候,姑娘也了解到外头东西的大概物价,京城的物价和咱们扬州差不多。这一万两银子,姑娘别说在这里住上几个月,便是住上一年,也尽够用了。”
“嗯,嬷嬷,我知道了。”黛玉的语气明显轻快了起来。
就着小丫头端过来的水,黛玉净了面,又涂了薄薄的一层面脂,这才准备午睡一会儿。
原红蕖将她安置好,正准备放下帐子,就听到黛玉的声音又传来:
“嬷嬷,先生今天讲了一句话,近之则逊,远之则不恭。”
“哦,那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我觉得和我们现在的情形有点相似。”
“怎么讲?”
“嗯,以往我和这边的亲戚们都远远的住着,互相不了解,平时书信来往,听到的也都是好的;现在住的近了,好的坏的我们都知道,难免就会和之前的印象作对比,就觉得不太好”
“这种情况姑娘以后还会遇到,不用太过思虑,见得多了也就觉得寻常了。”
原红蕖解释的风轻云淡,似乎是这样的事情就是司空见惯,再寻常不过的。
连带着林黛玉也开始怀疑:自己为这种事情费神,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