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31章 太行两边(3/6)
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即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与经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相传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发现此地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这座山的山势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并且文殊菩萨有在此显现,故二人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命名为灵鹫寺。又因汉明帝信佛,加“大孚”两字。后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寺院。至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名僧辈出。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达万人之多。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敕内侍张廷训造金铜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萨顶),重修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显通寺的铜殿塔等。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庙(汉僧所住)和黄庙(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调查,全山有“青庙”(汉僧所住)97处,“黄庙”(蒙藏喇嘛所住)25处。现存寺庙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