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53章 拿抓还是哪吒(1/6)
    刚刚刷微博,看到一群傻“哔”消音,因为争论哪吒是四川人还是天津人而吵架甚至升级到了地域攻击和人身攻击。

    这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还有一帮子拿着小说当正史的二逼看着也真是脑壳痛。

    无知者总是喜欢用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

    实在是不明白这事儿有什么好争的,争就争嘛争到后面又骂人干嘛嘛,素质。

    之前就谈到过关于二郎神的典故,《封神演义》这书是明朝写的,里面的二郎神叫杨戬,在此之前二郎神一般都认为姓李,是为纪念治水都江堰的李冰次子李二郎。

    而哪吒呢。

    项套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他是谁了。对,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吒。哪吒的形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封神演义》中“哪吒闹东海”的故事更是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今人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多是由《封神演义》所载的。那么这位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哪吒”之名源于“那咤”,那咤是一个舶来神的名字。在漫长的岁月中,伊朗人与中国人影响并控制着亚洲西部到东部的广大区域。伊朗和中国土地上的居民在各个时期相互交往、通商。毫无疑问,这种毗邻关系与相互交往对两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人们从各个方面来加以深入研究。

    “哪吒”(不是那咤)一词最早出现代道教书籍,而非佛教,佛教中的是叫那咤,虽然道教的哪吒原型是佛教的那咤,但是两者绝对不是同一个人,不能混搭在一起。

    那咤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唐以前,中国尚无关于“那咤”的任何记载。如此说来,“那咤”的进口当属唐代,经以后历代文人的演义,才形成如今我们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还有其它的唐代佛经文献中出现的关于那咤的记载,如“尔时那咤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那咤捧塔随天王”……从这些佛经不甚详细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由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