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年(前298年)。
其次,《庄子》两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前318年)才自立为王,这一年亦为燕王哙三年;《庄子》又载燕王哙让国之事,发生在燕王哙五年,至燕亡国时,宋君偃称王已六七年了,且《庄子》所载宋王之事,皆发生在宋国强盛之际,则估计庄子没有见到宋亡国。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下限定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这一年齐灭宋,宋君偃死于魏。
庄子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着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着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10]。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所传三十三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这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着。从宋代起,这种看法受到质疑。后来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