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钰重新从祖母手中接过那个他曾嫌弃的菜团子,再次咬了一口。
这一次,菜团子似乎更加难以下咽,但沈钧钰没有将它吐出。他皱着眉头,细细咀嚼,然后缓缓吞下。
沈钧钰被噎得闭上眼睛,脖颈前伸。
老夫人和晏菡茱相视一笑,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共鸣。
老夫人从晏菡茱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坚毅与不屈,而晏菡茱则从老夫人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的从容与智慧。
终于将剩余的菜团子吃完,沈钧钰喝了一口水,将那股几乎让他作呕的滋味冲淡。
片刻之后,沈钧钰才开口说:“在这京畿重地,天子脚下,民众竟然只能依靠野菜果腹,其他地方的贫瘠程度,定然更加不堪。”
晏菡茱点头赞同,“世子所言极是。即便如此,这已是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的结果。”
沈钧钰深吸一口气,轻轻拍打额头,眼中充满疑惑,“如今陛下已经减轻徭役,减少赋税,力求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何仍然难以温饱?”
“在其他偏远之地,或许因山高皇帝远,苛捐杂税繁多。但在这天子脚下,税收并不沉重,为何民生依旧如此艰难?”
老夫人也显露出困惑之色,“菡茱,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独到的见解不敢当,只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晏菡茱微笑着,“说出来世子可能会觉得好笑,自从我识得字后,便常常在永昌伯府的藏书阁中浏览群书。”
“那里的经史子集,藏有多个版本的孤本,甚至还有许多大儒的亲笔批注,琴棋书画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唯独农书罕见。”
哪怕热心的好事者细心记录,那些记载依旧显得粗疏而不完整,内容含糊不清。我翻阅过后,对于其中的操作方法仍旧一头雾水。直至后来,我才打听到农书稀少的真正原因。
“世间万物,唯有读书最高尚,众人皆渴望精通文武之道,以此献给皇室。即便有人科举落榜,也坚信,若不能成为贤相,便立志成为良医。”
然而,鲜有读书人愿意静下心来钻研农书。乡间的农夫虽然精通农事,但他们大多不识字,只能依靠口头传授。在太平盛世,这样的传承尚能维持;但在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