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儿深吸一口气,走上前来。她先是吟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词,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祈愿、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以及对美好品德的崇尚。在场的文人墨客大臣们听后,心中都暗暗吃惊,没想到嫣儿竟有如此文采。
接着,嫣儿又展示了她的琴艺。她坐在琴前,玉指轻拨琴弦,悠扬的琴音如同潺潺流水般在大厅中流淌。那琴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众人沉浸其中,心中的浮躁和不满渐渐消散。
表演结束后,皇帝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宰相首先站出来说道:“陛下,嫣儿姑娘才貌双全,品德高尚,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女子。臣以为,若嫣儿姑娘回宫,必能为后宫增添一抹亮色,也有助于陛下专心朝政。”
一些大臣听了宰相的话,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礼部尚书还是站了出来,他虽然也不得不承认嫣儿的才学和魅力,但仍然坚持礼教不可废:“陛下,嫣儿姑娘的才学确实令人钦佩。但她离宫之事毕竟有违礼教,若陛下执意让她回宫,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有损陛下圣明。”
皇帝皱了皱眉头,他知道礼部尚书不会这么轻易就被说服。这时,嫣儿缓缓开口说道:“礼部尚书大人,嫣儿深知离宫之事于礼教有不合之处。但嫣儿对陛下一片赤诚之心,从未改变。离宫之后,嫣儿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与才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陪伴陛下,为陛下分忧。而且,嫣儿在城郊别苑,也一直在传播礼教思想,教导那些孤儿寡母遵循礼仪之道。嫣儿相信,只要心中有礼仪,行之事皆符合正道,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嫣儿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不少人陷入了沉思。礼部尚书也一时语塞,他没想到嫣儿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他是三朝元老,在朝堂上颇有威望。他捋了捋胡须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嫣儿姑娘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我朝虽然重视礼教,但也应与时俱进,重视人的品德与才华。嫣儿姑娘的才学和品德我们今日都已见识,若陛下真心喜爱她,且她回宫能对陛下和社稷有益,老臣觉得可以考虑让她回宫。”
这位老臣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巨石,引起了阵阵涟漪。许多大臣开始重新审视嫣儿回宫的事情,礼部尚书见此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