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1975,从卖野菜开始 > 第55章 厚起脸皮搭关系(3/4)

    马文斌接过军帽,学着他的样子鼓捣好半天,却怎么都不是那个形状。

    小李见状,和管事的要来一张报纸。

    折了折,垫在了帽子里边,二次递给了马文斌。

    马文斌接过来一看,果然棱是棱,角是角。戴起来也显得威武了不少。

    于是,谢过几位老首长。

    把军用背包斜挎在肩上,把军帽上的红五星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口袋里。

    之后把军帽戴在头上,喜滋滋地走了出去。

    路上不断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瞅得马文斌立马拔直了身板,昂首挺胸。

    仿佛他自己就是一个真的士兵一样。

    脑海里想着若是李梅看到他这个样子,会不会发出一声尖叫。

    马文斌无意之间卖掉了野菜,又得了一大笔钱,心里那叫一个美。

    便想去给李梅买些东西。至于买什么,去哪买,马文斌想了许久。

    猛然间,他想到曾在作家马秋芬的《老沈阳》一书中读到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当年的一栋小楼,

    远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级摩天大厦还具影响力,竟轰动了半个沈阳城。

    人们一惊一乍地议论:‘吉顺丝房起大楼啦!’在远在近,都断不了要亲自前往一睹姿容。

    谁要连二层楼的吉顺丝房都没去过,那算你没见识,枉做一回城里人。”

    说起这段子中提到的“吉顺丝房”,就是后来的中街二百。

    这里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呢。

    话说顺治元年(1644)年,一对叫单文利、单文兴的山东黄县兄弟来到盛京。

    从没人做的针头线脑干起,最后在当时的四平街(后来叫中街)上开了第一家丝坊,叫“天合利”

    “天合利”不但经营绫罗绸缎等绣花制品,还附带一些别的丝房没有的布匹和日用小百货。

    因此,从那以后,“丝房”二字也就成为“百货商店”的代名词。

    1914年,后起之秀的小字辈中有一个叫林芸生的为了和“天合利”争夺市场,

    不惜斥资五万多奉洋,在四平街北建起第一座二层大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