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李山鸣不过四十的年纪,团圆的脸,成日板着脸,并不显得多和气,与文气也只能勉强沾个边,在如今人眼中只是个寻常的“老头儿”,文人的衣服上是一张极大众的脸,看上去出门就能上山去采药。
“陛下求贤若渴,可只能徐徐图之,先要瓦解地方豪族,再清除世家垄断,而后天下英才才能如雨后春笋,此时大地干旱无比,怕是养不出多少贤才来。”
元葳蕤听得李山鸣的话,到这时方才开口,“陛下待正月十五之后就要继续推进三长制和均田令,还要重兴各地学馆,李祭酒请放心,静待来日。”
李山鸣笑了笑,“怕是不容易吧?那些地方豪族有自己的坞堡和部曲,手下包荫户无数,不投奔豪族的,也都出家去了佛寺,连年天灾人祸,谁还有心思读书呢?”
崔松萝听着这话,神色渐渐淡下起来,一双大眼睛扫着屋内另外两人,有些局促,也有些心灰。
“如今每郡设乡学,博士二,助教二,学生六十人,选择学生先尽高门,次及中第,你们想要选天下寒士,就要从乡学起,不再看门第,另辟寒门生员名额。”李山鸣却并未等着她们反应,继续说道。
“陛下既然重新启用了中正,你们想要全国科举,如今倒不如先折中,叫各地中正负责考验当地学馆与报名的士子,按照成绩拟定名单,也算你们的地方科举,再逐级向上推举考教,到了中央交给我统一考核。”
崔松萝眨眨眼睛,听着听着,只觉得好像耳熟,倒像是……刘文君从前和她们商议的时候就说过,难道那上头没写解法吗?
“待到大周内乱平定,百姓休养生息,私塾学馆林立,寒门士子在官场步步高升,你们的科举新制,就可以正式推行了。”
“只是各地中正与寒士名额的平衡之道,就要交给陛下裁决了。”
元葳蕤含笑,“果然陛下教我们与李祭酒讨教是对的。”
“倒也不然,”李山鸣说着看向了一直记录的刘文君,“我这位学生,怕是也早在心中想好了吧,否则,为何条例里都留了些口子。”
崔松萝与元葳蕤都是一怔,转头看向了刘文君。
刘文君放下了笔墨,“没想到先生当真肯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