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祺在诸葛亮如连珠炮般的言词攻击下,面红耳赤。
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隐隐冒出,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
蒯祺紧咬着嘴唇,眼神中透着几分窘迫与不甘,一时竟呆立当场,不知该如何反驳才好。
蒯越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中暗自感叹:
“这诸葛孔明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出众,言辞犀利如剑,当得起卧龙之名啊。
也难怪刘备对他如此看重,不惜三番五次亲自前往卧龙岗相请。”
想到这儿,蒯越略作思索,觉得不能任由局面这般僵持下去,便主动出面,向前迈了一步。
他身姿挺拔,神色沉稳,朝着诸葛亮拱手一礼,和声问道:
“孔明,你方才口口声声说刘封为救其父中箭落水,可如今,却为何不见打捞遗骸?
又为何如此匆匆便下葬了呢?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蒯越目光如炬,沉稳地注视着诸葛亮。
这一问,恰似一把锐利的剑,直刺问题的关键之处,他倒要看看诸葛亮会如何作答。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自一惊,微微皱眉,心中暗忖:
“蒯越果然老谋深算,这问题问得刁钻,着实不好对付。”
他表面上却依旧镇定自若,不着痕迹地微微瞥了一眼一旁的刘备。
只见刘备依旧满脸悲戚,沉浸在 “丧子之痛” 中,并未有什么异样的表情。
诸葛亮虽来到新野时日尚短,可他天资聪慧,绝非寻常之人。
这段时间里,他还是能从刘备等人的细微表现,以及刘封如此简易又匆忙的葬礼中,隐隐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只是,他深知这其中怕是牵扯着诸多复杂隐秘之事,其中的缘由,诸葛亮不想多问,也不想过多去了解。
毕竟当下最要紧的,是为刘备谋取利益。
想到这里,诸葛亮轻摇羽扇,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不慌不忙地回道:
“蒯大人有所不知,吾主因痛失爱子,这丧子之痛如同利刃,狠狠地刺痛着吾主的心,实在是太过煎熬。
吾主实在不忍见少将军的遗体迟迟不得安息,这才决定尽快将刘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