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军事改革
- 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改革军队,训练士兵,提升吴国军事力量,为吴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
伐楚雪恨
1 攻破楚国都城
-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吴军伐楚,与吴国另一名将孙武联手,以卓越的谋略和强大的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楚平王仓皇出逃,伍子胥在楚宫掘出楚平王尸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 此役标志着楚国从春秋霸主地位的衰落,也使吴国的影响力达到顶峰。
2 伍子胥的忠诚与悲剧
- 伍子胥伐楚成功后,本希望以此为父兄昭雪,但他的极端复仇行为引发了吴国朝臣与民间的议论,为日后埋下祸根。
---
晚年遭遇与悲剧结局
1 夫差即位后的矛盾
-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重用伯嚭(bi),而伯嚭与伍子胥政见不合,屡次在吴王面前中伤他。
- 伍子胥力谏吴王不要放过越王勾践,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听信伯嚭之言,选择放归勾践。这一决策导致吴国日后被越国灭亡。
2 蒙冤自尽
- 伍子胥因屡次进谏触怒夫差,被赐剑自尽。他死前愤而上书,命人将自己的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以“看勾践入灭吴国”的悲壮遗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伍子胥的性格与思想
---
性格特征
1 忠诚刚直
- 伍子胥一生忠诚无二,无论是辅佐吴王阖闾还是进谏夫差,他始终坚持为国家利益着想。
2 血性复仇
- 伍子胥因父兄被害而立志复仇,他的复仇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对亲情与正义的坚守。
3 忧国忧民
- 伍子胥不仅是一名军事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对越国的威胁有清醒的认识,可惜未能说服夫差采纳建议。
---
治国与用兵思想
1 治国理念
- 伍子胥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