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在战国时期的劲敌,即便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痛失败,元气大伤,但赵人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犹存,且有名将李牧坐镇北疆,犹如赵国的中流砥柱,让秦国颇为忌惮。
嬴政首次伐赵时,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赵军精锐在井陉、番吾等地严阵以待。秦军的攻势如狂风暴雨般猛烈,然而李牧却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防线,赵军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奋勇抵抗,一次次将秦军的进攻击退,使其数载不得前进一步。
“秦军虽众,然我赵军有死战之决心!有我李牧在,必保赵国之疆土!”李牧身着战甲,手持长枪,屹立于阵前,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的秦军,那坚毅的身影让身后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安全感与斗志。
然而,秦国的反间计却如同一把阴险的匕首,悄然插入了赵国的心脏。赵王迁昏庸无道,轻信了秦国的谣言,竟下令诛杀李牧。当这一消息在赵军中传开时,将士们悲痛欲绝,军心大乱。
“大王为何如此昏庸!李牧将军乃我赵国之脊梁,如今却遭此冤屈,赵国危矣!”一位赵军士兵泪流满面,愤怒地喊道。
公元前 228 年,王翦趁赵国主将更替、军心不稳之际,率领秦军再次发起猛攻。失去了李牧的赵军,如同一盘散沙,难以抵挡秦军的凌厉攻势。秦军很快攻破了邯郸城,赵王迁被俘,赵国宣告灭亡。虽有赵公子嘉逃奔代地,延续宗室血脉,但赵国的本土已完全被秦国纳入囊中,曾经辉煌一时的赵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黯淡了下去。
秦灭赵的同时,其兵锋已直逼燕国边境。燕太子丹目睹秦军的赫赫凶威,深知燕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他决定铤而走险,策划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刺杀行动——遣荆轲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易水河畔,荆轲身着白衣,头戴白冠,与送行的众人诀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与悲壮,深知此行九死一生,但为了燕国的存亡,他义无反顾。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在秦舞阳的陪同下进入咸阳宫。然而,行刺过程中,秦舞阳因恐惧而色变,引起了秦国君臣的警觉。荆轲虽奋力一搏,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未能成功刺杀嬴政。
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