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快穿:炮灰的幸福生活 > 第21章 70早死的炮灰(21)(3/5)
年轻小姑娘戴,也适合我这样的老大姐戴。咱俩一人来一条。”

    元初还能说什么呢,她跟张教授戴上了款式一样、颜色不同的姐妹丝巾,俩人还去照相馆拍了张合照。

    陈教授和张教授俩人没有孩子,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对于他们,元初是十分敬佩的。

    ☆

    这些专家们大部分之前被下放,他们的子女也都分散到全国各地,有的去插队当知青了,有的去了军垦农场,有的去当兵了,有的申请援边,去了偏远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现在,专家们回京了,境遇有所好转,条件允许的孩子们就能回来探望他们,还有的已经调回了京城。

    元初也见到了好几位年轻人,看得出来,这些人曾经都是天之骄子、天之骄女,但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炼,大都变得沉稳了,有的甚至有点消沉了。可见生活落差给人带来的打击有多大。

    现在,看到自己的长辈已经恢复了部分待遇,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一家人能够再见面,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对方,知道大家都好,而不是只能从信件里窥探一二,这就足够了。

    对于给他们带来这份转变的元初,他们都抱着十足的善意和感激。

    除夕夜,大家聚到一起吃饭,专家们心态都很好,跟自己的孩子们说:“其实我们下放的时候,过得不算差,我们是有技术的,农村缺什么?他们缺的就是知识和技术。真正有用的技术。

    一开始我们过去的时候,老乡们还有戒心,和我们保持了距离,后来,我们帮忙修了拖拉机,帮忙规划水利,凡是需要技术的地方,我们都可以表现一下,老乡们很快就热情起来了。我们回来的时候,他们还舍不得呢。

    所以说,人还是得有用。我们要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脑子里时刻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做实事,那国家和人民总会看到我们的心意。”

    你有用了,你就不会太惨。

    真正惨的,是那些搞思想文化研究、搞政治经济研究的。他们平时研究的那些东西,到了乡下是真派不上用场,那就有点糟糕。

    年轻人们若有所思。

    他们跟着长辈,从小耳濡目染,对于技术多少都是懂点的,之前一直担惊受怕,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