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也促使各方势力的态度发生了显着转变。
商业活动的萎缩使得商人们的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原本繁荣的贸易路线变得冷冷清清,各地的市场不再像以往那样熙熙攘攘。商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开始积极寻求改变。那些原本暗中支持蒙恬一派的商人,看到休养生息政策迟迟未能全面推行,经济状况愈发糟糕,对蒙恬一派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他们意识到,仅仅强调减轻百姓负担,而没有一个稳定且有利的商业政策环境,商业活动难以复苏。于是,部分商人开始与李斯一派进行接触,希望能够通过加强中央对商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改善商业环境,恢复贸易往来。
对于支持李斯一派的商人来说,虽然他们原本期望通过中央集权政策获得更多商业机会,但实际情况却是商业管制的加强让他们的经营受到诸多限制,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面对经济困境,他们也开始反思李斯一派政策的弊端,逐渐认识到过度集权可能并不利于商业的长远发展。这使得他们对李斯一派的绝对支持态度有所松动,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由于赋税政策的摇摆不定和劳役的过度征调,农民们生活困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支持蒙恬一派的农民原本寄希望于休养生息政策能改变现状,但看到政策推进受阻,对蒙恬一派的能力产生了质疑。而那些支持李斯一派的农民,在承受着繁重赋税和劳役的压力下,也开始对李斯一派的政策产生不满。农民们作为大秦人口的主体,他们态度的转变对朝堂纷争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是李斯一派还是蒙恬一派,都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的困境,获得农民的支持,自己的政策将难以推行。
地方官员们同样感受到了经济困境带来的压力。地方财政收入因商业萎缩和农业减产而大幅减少,导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维护等各项事务无法正常开展。支持李斯一派的地方官员发现,中央集权政策在经济困境下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稳定和繁荣,反而使地方发展陷入停滞。而支持蒙恬一派的地方官员则因为无法有效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改善地方经济状况,在地方治理上显得力不从心。这使得地方官员们对两派的态度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不再盲目支持某一派别,而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