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落下,巨大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还利用山林的掩护,向我军射箭,箭如雨下,我军一时间陷入被动。
面对敌方的山地防御策略,我军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首先,加强了对山谷隘口等关键位置的侦察。派出多支侦察小队,在夜间悄悄接近敌方防御工事,摸清其布局、兵力部署和防御弱点。利用新型弩炮的超远射程,在安全距离外对敌方防御工事进行精确打击。通过连续发射弩箭,对寨墙、了望塔等进行重点攻击,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掩体。弩箭带着巨大的力量射向目标,一时间木屑横飞,石块崩裂,敌方的防御工事在弩炮的攻击下逐渐瓦解。
同时,派遣小股部队从侧翼迂回,寻找敌方防御的薄弱环节。这些部队由身强力壮、攀爬能力强的士兵组成,他们携带轻便的武器和攀爬工具,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攀爬。他们利用藤蔓、岩石等作为支撑,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惊动敌人。绕到敌方背后发动攻击,与正面进攻的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在进攻过程中,士兵们充分发挥多功能近战兵器的优势,在狭窄的山地通道中与敌方展开近身格斗。剑状形态的兵器用于灵活地刺杀敌人,斧状形态则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经过艰苦的战斗,我军逐渐克服了山区作战的困难,突破了敌方的山地防御,向西南内陆进一步推进。
进入丛林地区后,军队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作战挑战。丛林中植被茂密,树木高大粗壮,枝叶相互交织,遮天蔽日,使得内部光线昏暗,能见度极低,士兵们很难看清周围的情况。即便在白天,也需要借助手电筒等照明工具才能勉强前行。复杂的植被还使得道路难以辨认,士兵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常常在丛林中兜圈子。为了避免迷路,军队不得不安排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但即便如此,仍会遇到向导也不熟悉的区域,增加了行军的不确定性。
丛林中蚊虫肆虐,种类繁多且毒性各异。这些蚊虫成群结队地飞舞,只要有裸露的皮肤,瞬间就会被叮咬。许多士兵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感染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患病的士兵身体虚弱,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需要专人照顾,这进一步削弱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