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逃去翁山再躲藏起来,找起来实在麻烦。”
“昨日吏部上了一封奏本,殿下看看。”王祐说着,突然从案上翻找出一份奏本来递给赵德昭。
赵德昭奇怪,说着走私商的事呢,关吏部什么事。
不想他翻开一看,原来是个叫陈谦的江南国将领上的自陈奏本,也不知从哪里听到朝廷需要水军将领,他便毛遂自荐了。
“想来是从原吴越国旧臣听来的消息,这不重要,”薛居正看向赵德昭,“陈谦是陈诲胞弟,陈诲可是江南国有名的水军将领,若他还在,定然比陈谦更合适,只可惜”
可惜陈诲死了,陈谦虽比不上他兄长,但眼下找不出第二个人来,赵德昭觉得试一试倒也无妨。
赵德昭收起这封自荐奏本,决定待会便去见一见他,若合适,就让他赶紧带着火器去泉州拿走私商去。
“对了,还有一事。”薛居正见赵德昭要走,开口把人拦了下来。
“老师还有何事?”赵德昭重新坐了下来。
“此事是平江府递来的,不过不仅仅关系到平江府。”薛居正叹了一声,看上去颇是愁苦。
赵德昭也难得在薛居正的脸上看到他有这般神色,感觉事情不一般。
“平江府素来是江南繁华之地,可繁华也有繁华的问题,王知州自上任之后兢兢业业,听闻每十日便亲自巡查村镇市井,又在户房翻了不少旧档,发现了一个问题。”
薛居正将王承衍夹在奏本中的一份数据找了出来,上面详细统计了这十年以来江南人口、田亩、粮食产量以及赋税数据。
赵德昭拿到手,乍看这些数据都是呈上升态势,很符合江南繁华的表面。
可是细看,赵德昭便发现了其中问题,这些数据的确是上升,但却属于边际递增减少,也就是总量是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却是减小,在江南,这不正常。
田亩数量增加,在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以及水利、耕种条件愈发好的形势下,粮食产量和赋税应当是同田亩数量增加保持一致。
照这个趋势下去,不出几年光景,粮食产量或许就会要出现负增长了,这可不是好消息。
赵德昭忍不住“啧”了一声,不得不说,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