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起便按照新的利息来算,不收额外手续费用”
在传统农业中,风险和危机是常态,人们比喻小农的处境,常说他们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稍有风浪就有灭顶之灾。
在危机时刻,借贷未必能正常发挥作用,温情脉脉、你情我愿的借贷关系,可能骤然变成为冷酷无情、你死我活的博弈。
赵德昭将青苗法同现代小农贷款相结合,想出了适合目前大宋的对于贫农的贷款方案,如此,贫农不用借高利贷,朝廷也能有额外的收入,对于农业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更利于社会稳定。
当初王安石在青苗法上的失败,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定的利息虽然相比于民间倍息少许多,但也仍旧要两分利半年,也就是40的利息。
此外,强行制定还钱日期,也明确指定要用现金偿还,比起民间借贷来确实不够灵活。
“恕臣直言,”王祐看向赵匡胤,这话实际却是对赵德昭说,“朝廷所借青苗钱利息低,可无知之民所想却不是殿下这般,他们或许只看到了低利息从而趋之若鹜,殿下,”王祐转向赵德昭,面上露出浓重之色,“可不要轻视人性啊!”
王祐担忧的不是没有道理,赵德昭也明白他话中之意,本来倍息的高利贷,如今在朝廷手中最少能免息,定然有人以“不借白不借”的心态借钱。
钱是借出去了,若最后收不回来,贫民还跑了,朝廷反而是一场空。
人性贪婪,利于苟得,他们甚至不会清楚自身偏好效用和预算约束,也不会追求效用或福利最大化,根本不会明白自己的经济条件、借贷和奢侈的利害关系。
“王参政果真是我大宋能臣,一语中的。”赵德昭对于王祐的话却没有表现出惊讶,也没有因此愁苦,殿中诸人见他神情,心中知道殿下定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官家容禀,王参政所说臣也有想法,青苗法如同契税、市舶司等新政,自不会一推行便是全境大范围,定是要寻一处州城为试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他做的太急太快,将一系列新政一股脑儿得大范围推行,自然是要出问题的。
赵德昭有了前人经验,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徐徐图之。
“在推行之前,可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