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面色晦暗不明,满朝文武也都低声议论起来。
谢潇从前在庸州时也听过谢珏同人不少谈起肃贪的事情,且他从前在外头营造的都是温润知礼的储君形象,却没想到他竟愿意做这个“喊杀贪官”的第一人。
身旁的一位大人低声抱怨道,“殿下初心是好的,但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从政需刚柔并济,快刀斩乱麻不适合肃贪。”
上头的渊帝道,“太子既然有此想法,定然已有可施行的详细策略,说一说给朕听听。”
谢潇微微抬头,隔着身穿绯红色、紫色官服的层层官员之外,看到了立在二等御阶之上的太子谢珏,他回答百官质问时态度冷淡如雪,言辞锐利如刀,如同身在山巅之人傲视脚下万物,俯瞰众生。
“禀陛下!太子所言太过荒谬,改监察之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请陛下三思!”
太子年纪尚轻,此次一意孤行要下大手笔去肃贪,无异于牵动了大部分人利益,有些人害怕引火上身,于是同御史一同联名抵制。
“请陛下三思!”
越来越多的官员出列,谢潇用余光左看看右看看,除了东宫上下支持,其余人已经差不多跪下一半了。
但许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太子既然敢在朝堂上发表此番言论,必是私下里与渊帝通过气的,如此大的手笔,帝王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这么多人表示抗议,但渊帝仍在循循善诱:“太子的建议,就没有人考量过是否有理?”
“臣附太子议。”
文德殿中有一道清澈朗润的声音传来,谢潇出列跪下,道,“禀父皇,儿臣认为,御史台应革故鼎新,摒弃旧念。”
帝王:“说说你的看法。”
谢潇道:“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儿臣在庸州见过太多老百姓因为终生的积蓄化为废纸时的失望与无奈,也看过朝廷为他们兑换新币之后的惊喜。朝廷以严苛的手法肃贪,可能会杀掉于大渊朝有建树的功勋,但护的却是江山和黎民百姓。此法可行。”
“百姓如火,火可暖人,也可焚身,望父皇考量穷苦百姓,为他们做主。”
刘仲乾欣喜:“臣附太子议!”
苏凌诚跪下:“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