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岛上叛乱者林爽文的叛军被剿灭之后。
由于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刚愎自用,当时到了台湾,任承恩与黄仕简虽身经百战,却一时难以适应台湾的局势。数月过去,战事胶着,清军进展缓慢,平乱之事迟迟不见成效。再加上任承恩在陆上指挥时常判断失误,使将士们奔波劳碌却屡屡扑空;黄仕简在海上也未能有效切断叛军补给。半年多时间转瞬即逝,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乾隆大发雷霆,一道圣旨将任承恩与黄仕简革职拿问。
而此时的台湾镇提督总兵柴大纪,在战前坚守自己的防区,努力维持着一方秩序。他亲自日夜巡查防务,激励士兵士气。然而,官场风云变幻,局势并未因他的坚守而好转。
战后,在福康安眼中,柴大纪虽有守城之功,却也存在诸多“问题”。福康安弹劾柴大纪贪赃枉法,作战时亦有不力之举。这些指控犹如重磅炸弹,让柴大纪陷入了绝境。就这样,柴大纪也踏上了与任承恩、黄仕简相同的道路——被押解进京。
最终,柴大纪未能逃脱命运的审判,在京城被处决。而任承恩与黄仕简,也按大清律惩处,为他们作战不力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场台湾平乱之战,因诸多将领的种种变故,成为一段充满波澜与唏嘘的历史篇章,被后人所铭记,也不断警示着后世为官者,在其位,当谋其政,不可有负皇恩与百姓的期许。
平台之后的乾隆五十二年,天下承平,科举取士依旧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年,山东乡试的主考官,正是素有刚正不阿之名的刘墉(刘罗锅)。刘墉为其母丁忧期限未满,却被乾隆一道诏书任命为山东乡试主考官。
乡试考场设于济南贡院。乡试开始当日,此处戒备森严,考生们怀揣着十年寒窗的梦想,鱼贯而入。刘墉身着朝服,神情严肃,在考场内四处巡查。他那犀利的目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科举乃国家根本,关乎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容不得丝毫马虎。
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第三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考场的平静。一名考生在考棚内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待考官们发现时,已然气绝身亡。刘墉听闻消息,急忙赶到现场。死者面色青紫,双眼圆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