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充当翻译。
“老爷子说,做生意没问题,要守本分,要讲规矩。治安、洒扫、修路、架桥,按毛利的一成收没问题吧?”
“当然没问题,应该的。”
那钱老太爷又叽里咕噜一阵,中年人翻译道:
“每年的税银按律是三十税一,但官府要收火耗,税吏的行脚费、茶水费也要均摊,长干里的规矩,是十五交一,没问题吧?”
“既然是规矩,自然没问题。”
陈吉发知道江夏的规矩,自然也明白这里正给他开的价码有些黑。
不过人在异乡不得不低头,银子上大方点没问题,关键是先在南京立住脚。
钱老太爷显然气力有限,不是看在礼物和水晶银镜的面子上,也不会搭理陈吉发这个外乡人。既然谈妥了条件,就在保书上盖印,自顾自回去休息了。
之后的流程,还是陈吉发自己去跑。
整天时间,陈吉发将长干里各路牛鬼蛇神都打点到位,仔细一算,还没开始做生意,毛利就让人抽去了一半。
有里正的一成,行会的入伙银子一成,县里的杂捐一成。另外,大明朝廷的税收三十税一,是按照营业额计算的。里正的“规矩”是上调到十五交一,就是百分之七的营业税了,差不多是毛利润的三成。
明末的商人虽说表面上税率很低,但明朝的官府管理地方也不动用财政经费。商税大多是以“认捐”的方式,直接用于地方治理。
比如,里正的那一成,主要是当地修路、巡夜、洒扫等等建设和维护费用。行会的那一成,主要是用于商业资源的获取,比如建立供销渠道、商栈的开支、拓展外地市场等。县里的杂捐,主要是给县令老爷筹集施政经费,大部分用于县衙的人员开支、缉捕凶犯、修缮城墙、赈济灾民、战略储备等等。
所以,即便有明一代,商税始终不过三十税一,商人们却依旧抱怨负担太重。
并非贪得无厌,实乃拔毛的人太多。
因此当清朝入关,将商税定为十五税一,也就是提高到营业额的百分之七以后,许多生意就完全没人做了,尤其以大宗商品为重灾区。
办妥这些事情,陈吉发夜里又连夜写了几份开年后要做的项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