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韵芝原本也做过布生意的,有些经验,不过,这里的生产同印象中的确截然不同。
先是纺纱,苏记的纺纱机全部都是多锭的,采取竖排设计,每台织机能够同时纺出四根棉线,只需要一名织娘控制,效率大大提升。
然后是织布,传统的织布机采用连杆的梭子,每纺一层纱线要手动拉动梭子,然后手动压实,非常耗费时间,纺织较宽的布匹,还需要两个织娘才能完成。
这里的新式织机使用两头带弹簧片的飞梭,可以左右蓄力,同时,用脚踏板联动机扩,每踩下一次,飞梭便自动飞向另一侧,同时上方压杆下弹,自动压实纱线。
如此一来,织娘只需要保持纱线连续,轻踩踏板就可以源源不断织布,比原先快了许多,也轻松许多。
最后,便是工艺安排上,传统的织娘需要完成从纺纱到织布的全部环节,在这座工厂里,从棉花的脱脂处理,到纺纱,到织布,到封装,所有的流程都是分开的。
每道工序的织娘只完成这个阶段工作,熟练度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因此,这间四百织娘的厂子,拥有远超同等规模纺织场的生产能力,每日棉布出货量足有一千二百匹,全年,就是四万多匹布。
而且,由于采取了新技术,这里生产的棉布质地更柔和,厚薄更均匀,销量很好,江夏、汉阳、武昌、咸宁、大冶几个临近的县,都在用这里的布。
如今,苏家湾的纺织场还在扩建,吴婷说,未来几年内,这里要成为整个湖广的织造中心,日产布要达到万匹以上。
熊韵芝听得无比震撼。
苏家湾,只是相公在微末之时所做的事情,若是将来有朝一日,相公位列朝堂,又该能做多少事?造福多少人?
这陈吉发,还真像父亲所说,是块璞玉。
熊韵芝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也有些士大夫经世治国的情怀在。如今看到这番蓬勃发展的景象,心中想着,自己一定要帮陈吉发守好产业,助他安心赶考,将来把所学用于治政,造福家国。
之后,熊韵芝又去看了马千里的铁场。
如今,这里生产的农具铁器,已经名传四里八乡。
不过马千里是个外地人,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