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争雄 > 第125章 殿试(2/5)
连合作何问破?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吏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如今,正是崇祯执政的第七个年头,他基本掌握了朝中大权,实现了个人的无上威望。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崇祯皇帝急需平定天下,破解后金危局的良策。因此,在殿试策论的考题中,处处透露出他急切的心思,让人一眼看的通透。

    聪明人刘理顺从这连续不断的问题中窥探到了皇帝真实的想法,他从“士习”入手,讲理学的圣人之治,认为皇帝应当做天下士子的道德表率。讲用人应当循序渐进,长期考察,不轻易调动。讲军事应当核查物资兵员,精选严练。讲对后金作战上要以守为战,对流寇则要主动进剿,早日平患。

    事实上,崇祯皇帝虽然从来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但从他选人用人、内外政策、处事风格来看,他是理学的忠实簇拥,心中极力要构建以道德治天下的完美皇权。刘理顺的这些答案,都是他心中所想,此人自然就被点为状元。但理学的簇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都会有绕不开的难题,那就是在解决激烈的利益冲突,特别是掀桌子的地方叛乱、对外战争时,道德往往不那么好用。

    因为,他们都忘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规律,那就是,政权往往是通过暴力流血的革命战争建立的,其过程是绝不道德也不文明的,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都不为过。只有通过各种可用的手段,使政权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权威,其道德属性才会成为政权的加分项。

    道德就像后面的零,而政权的稳固是前面的壹。如果前面的壹没有了,后面的零有再多都没有用。

    崇祯皇帝正是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明末十七年的执政生涯中,完全没有将这个拥有两亿人口庞大国家的战争能力彻底动员起来,没能完成镇压叛乱、应对天灾、驱逐外敌的历史使命。

    陈吉发自后世来,自然不会将命运拴在这位从小在深宫长大、既不了解基层运作,又不知晓世界局势的崇祯皇帝身上。因此,殿试的答卷他写的中规中矩,看上去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其实是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