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代价反而大了。
趁着现在还闹饥荒,宋天阳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一边增加了开垦的村民人数,一边继续打猎以此供应上大家的口粮。
供应这么多人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压力下,宋天阳认真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天能坚持开垦荒山的,大约保持在25人左右,每人每天结算一斤粮。
一斤粮听着少,其实不算少了,永丰县普通工人每月的定量粮,也不过每月三十斤左右。
这还是没闹饥荒前的,现在县里更是减到了十五斤,就这还要减。
即便是十五斤,也比乡下种地的农民吃的滋润,别的地方不好说,响子山的村民是知道的,庄稼地少,每个月才划到十斤左右。
他完全是按照城里工人的标准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干起活来也都很卖力。
就这多少人还要抢着干呢,宋天阳没敢要太多,一是人多了,很难管理,聚在一起,难免有人说些风凉话,导致人心不齐,只会拖慢工程量。
所以,在保证开垦进度的情况下,人工数量合适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就是,怕粮食供应不上。
这才半个月时间不到,原先拉的几百斤粮食,除去每天结算出去的,再算上换出药材的粮食,很快就消耗了大半。
见家里三娃子顶着压力,大哥宋福建议说,实在不行就给开垦荒山的那些人,每人减到七两左右,这也不少了。
但宋天阳没有同意,这个量没法减,因为开垦荒山很是消耗体力,不让他们肚里有食,哪有劲干活啊。
既然没法减,宋天阳只有尽可能的多打猎,而且小山货还不行,不够塞牙缝的呢,得想着法的去打大山货。
和媳妇说了一下想法,宋天阳决定到林子里去,具体去几天还不好说,但肯定得在山里过夜。
梁晓葭一听就担心了:“你别这么拼命好不好?我没想让你做啥万元户。”
宋天阳把媳妇抱住,现在的生活只能说解决了温饱,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将会进入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没有钱,寸步难行。
等意识到医疗、教育、住房,带来的种种压力时,那时候就晚了。
梁晓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