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在乎,那自然要提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相较于什么枯燥的之乎者也,百姓更感兴趣的,是能够在短期之内挑起人们情绪起伏的东西。
平日,这大多都通过在村口的那大爷大妈组织进行实现。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东家长西家短方圆,五里之内的琐碎。
有些时候,监察院的人都需要通过这些琐碎的消息来锁定自己所需要的方向,可谓是夸张不已。
除此之外,另外实现的,就是通过酒桌,茶馆。
那里的人可以谈天说地,从明天天气如何,哪家姑娘更俊,说到点评皇帝,议论国事。
以往,前者的那些八卦琐碎,无法产生任何的利益效应。
后者进入的门槛不低,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赚取的。
那如果,可以在学堂,没有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些八卦消息,或者其他有趣的见闻,用来在校学之内,进行说书演讲。
哪怕一个铜板都能够入场三天,愿意掏这笔钱的,大有人在!
除此之外,苏丞本想的,是通过弄个类似于官服礼包之类的,在上面刊登一些有趣的故事进行售卖。
但是可惜,成本压不下来。
而今所用的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使用的纸张,则是揉至木浆成纸。
印刷术其实算是简便了,哪怕来不及每天发报,天搞一块板,慢慢印刷,其实不是问题。
麻烦的是纸!
纸张的制造成本下不去,报纸的价格就会变得极高。
人花一个铜板,满足自己三两天的乐趣,愿意为此消费的大有人在。
但是,为了看一些报纸,花十文八文的,这可顶两天的口粮了,一般人不会舍得如此。
而且退一步来讲,就算有人想买,那也得认字才行!
现在的文盲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而那剩下的百分之五里,又有九乘九,全部都是家族之人!
普通百姓压根不认得字。
三个多月的学习,倒是足以让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生字。
因此,让他们来作为说书人,反而能够在前期给他们一些分成,作为收入,还能够提高读书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