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过举办工人夜校、秘密集会等方式,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
1895年,列宁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雏形。协会的活动引起了当局的高度警惕,不久列宁再次被捕入狱。但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写作,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
出狱后,列宁被迫流亡国外。但他并没有停止斗争,而是通过书信和秘密渠道,继续指导国内的革命运动。
第四节:布尔什维克的崛起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列宁与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即多数派)。
布尔什维克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加入。
然而,布尔什维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党内的分歧和外部的压力使得革命道路充满了曲折。但列宁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一次次地化解危机,使布尔什维克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第五节:1905年革命
1905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哗变,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
列宁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推动革命进程的绝佳机会。他迅速从国外返回俄国,亲自领导布尔什维克参与革命斗争。
在列宁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提出了“民主共和国”“八小时工作制”“土地归农民”等口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工人武装起义在各地相继爆发,给沙皇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由于革命力量的分散和资产阶级的妥协,1905年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次革命为日后的十月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列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六节:一战与革命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卷入了战争的泥潭。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经济破坏,使得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列宁坚决反对这场帝国主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