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233章 世纪工业化生产两碱的可行性分析(3/3)


    火碱的人工合成与工业化生产还要等到19世纪。

    最初,勒布朗制碱法在纯碱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通过将纯碱进一步转化等方式可以制取火碱。

    比如采用苛化法,将纯碱与石灰乳混合后加热、搅拌,

    促使反应充分进行,进一步提高了烧碱的产量和质量,

    从而满足了纺织、造纸等工业对于火碱日益增长的需求。

    既然在17世纪用勒布朗制碱法生产纯碱没有障碍,而石灰乳在17世纪也不难得到,

    那么用苛化法在17世纪对火碱进行一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李国助经过对苛化法的亲自实验后,也取得了成功。

    至此他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三酸两碱都可以在17世纪进行一定程度的工业化生产。

    尽管这些工业化生产三酸两碱的方法在原来的历史上基本都是18世纪才出现的。

    且不说这对于李国助最关心的军事工业的重大意义。

    单是纯碱和火碱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就足以把肥皂变成平民百姓也能消费的起的日常卫生用品。

    若是只能用天然碱性物质生产的话,基本上只有富裕阶层才能用的起肥皂。

    这对想靠生产肥皂在中国发财的穿越者可不是个好消息,

    因为它很可能竞争不过同时代的中国清洁用品。

    在明代,中国的清洁用品主要是皂荚和猪胰子。

    皂荚历史悠久,成本低廉,在中国民间使用广泛,是普通百姓日常清洁的重要用品。

    如果肥皂的成本降不下来,则皂荚将始终牢牢占据中国广大的平民市场。

    猪胰子生产成本比较高,面向的是富裕阶层的市场,

    倒是有可能被只能用天然碱性物质生产的肥皂所代替,

    只是利润不见得就能比猪胰子高出多少,顶多在初期缺少竞争的时候,可以多赚一些。

    一旦其他商家掌握了肥皂的生产技术,你的优势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