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各国民间友谊的桥梁。
楚国商人王商远途跋涉来到秦国互市,惊讶地发现自己不仅免交部分关税,还受到官方特别保护。回国后,他向同行们热情洋溢地描述:&34;秦国已非吾等想象中的蛮荒之地,而是繁华富庶、法令严明之邦!秦王对外国商人礼遇有加,实乃明君!&34;
类似的评价在各国商界流传,为秦国赢得了良好声誉,也为秦国商人走出国门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交取得显着成果的同时,嬴渠梁并未放松军事建设,尤其注重巩固新占领土和加强边防。
一日清晨,秦军边境要塞内,嬴渠梁亲临视察,肃穆地注视着远方的边疆线。
&34;得地易,守地难。&34;嬴渠梁喟叹一声,&34;我军虽已占领河西广大地区,但若防守不力,恐怕会重新落入魏国之手。&34;
商鞅站在一旁,神色凝重:&34;陛下明见。臣已有周密部署。&34;他指向远方,&34;在那些关键要塞,我已增派精锐驻军,修筑了三重防御工事。&34;
手指移向山脊线:&34;沿边境线每隔五里,我们建立了烽火台,构建预警网络,敌军动向,一目了然。&34;
最后指向平原:&34;臣还组建了机动骑兵部队,驻扎在战略要地,可在最短时间内支援任何受到威胁的区域。&34;
嬴渠梁满意地点头,却又提出疑问:&34;这些部署固然完备,但我军远征在外,粮草运输必是难题。若敌军断我粮道,后果不堪设想。&34;
商鞅眉头微蹙,正思考对策,嬴渠梁却已胸有成竹:&34;朕有一策——在边境地区推行军屯制!让士兵们一面耕种,一面守卫。既减轻粮草运输压力,又增强边防力量。&34;
商鞅眼前一亮:&34;陛下神机妙算!此策确实一举两得!&34;
不久,这一防御体系便经受了考验。一个雨夜,魏国精锐部队悄然渡河,试图夺回失地。刚靠近秦军前哨,烽火台火光冲天,警报迅速传遍边境线。秦军骑兵如旋风般赶到,与前哨部队形成合围之势,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狼狈撤退。
这一战后,边境安定,再无国家敢轻易挑衅秦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