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离不离开的,其实这诏狱也还行"闻听眼前的"刘三吾"一语道破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念头,曹爽不由得悻悻的挠了挠头,随后方才有些不好意思的自嘲道。
但是很快,曹爽便意识到了新的问题,转而面露关切之色:"老爷子,昨个我听您说,您是为了劝谏燕王,特意当众顶撞陛下,被贬到这诏狱来"
"这前后不过一夜的功夫,陛下能够消气吗?"
"最主要的,您似乎是向凉国公蓝玉和颍国公傅友德求援,您和这两位武勋还有交情?"
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便是互相看不顺眼,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文臣的地位都远高于领兵的将校。
尤其是号称"赵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前宋,武将的地位更是卑微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连行军打仗都要照着文官制定的"作战图"照本宣科,不准有半点改动。
待到洪武大帝朱元璋驱逐鞑虏,在南京正式建国称帝之后,武勋们的地位虽是得以恢复,但和文官之间天然敌对的关系仍是没有缓和。
眼前这"刘三吾"作为朝中的翰林大儒,百官之首,居然私底下和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这两位武勋颇有交情。
这实在是他让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毕竟傅友德和蓝玉二人皆是勋贵,又是"外戚",理论上应该与刘三吾这等文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才是
"咳咳"
"小友怕是对陛下有些误会"
"咱们的陛下虽是性格有些火爆,但心胸却是十分宽广"
仗着诏狱牢房的光线有些昏暗,兼之朱元璋早已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这才没有让眼前的曹爽注意到其眼眸中转瞬即逝的心虚以及微微有些泛红的脸色。
"至于和两位国公的交情,那可就说来话长了"
许是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朱元璋也不由得放缓了声音,迟迟不发一语,但脸上却是一副追思之色,似乎沉浸在某些回忆中不能自拔。
见状,曹爽心中虽是愈发好奇,但也不敢轻易打扰眼前老人的思绪,只是默不作声的待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喘。
一时间,牢房中的时间仿佛停滞一般,相对而坐的二人甚至能够清楚听到对方粗重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