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官员的簇拥下,缓缓走进了学堂……“是当朝大儒,朱熹大人!”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原本窃窃私语的学堂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这位儒学泰斗缓缓走近。
朱熹锐利的目光扫过学堂,最终落在郭凌峰身上,“老夫听闻,你教授学生农耕、制造,甚至商贾之道,将圣贤之道弃之不顾,可有此事?”
郭凌峰神色自若,躬身行礼,“回禀大人,学生不敢。学生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实用之学,从未想过要取代圣贤之道。”
“实用之学?”朱熹冷哼一声,“奇技淫巧,不过是雕虫小技,岂能与圣贤之道相提并论?”
“大人此言差矣,”郭凌峰不卑不亢,“圣贤之道,教化育人;实用之学,改善民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强词夺理!”朱熹拂袖怒斥,“自古以来,唯有熟读圣贤书,才能明辨是非,治国齐家。你这般舍本逐末,置圣贤教诲于何地?”
“大人,”郭凌峰深吸一口气,“圣贤之道固然重要,但也要与时俱进。如今百姓生活困苦,百业凋敝,更需要掌握实用技能之人才。学生只是想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才。”
一番话,说得在场不少官员纷纷点头。他们中不乏深受传统教育之苦,却又苦于无人敢挑战权威之人。郭凌峰的大胆言论,无疑是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朱熹见众人反应,心中虽有不悦,但也明白一味强硬只会适得其反。他沉吟片刻,问道:“你说你教授学生实用之学,可有成果?”
“回禀大人,”郭凌峰早有准备,他示意林风上前,“这位学生名叫林风,他入学之前,对传统教育颇为抵触,学习成绩也一直不理想。但是自从学习了学生教授的实用之学后,不仅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也突飞猛进。”
林风上前一步,向朱熹行了一个标准的学生礼,朗声说道:“学生不才,愿为大人展示学习成果。”
朱熹眉头微挑,示意林风继续。
林风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缓缓展开,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论述……
林风侃侃而谈,他所讲述的并非枯燥的经义,而是将儒家经典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圣贤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