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更大的变化,还在酝酿之中……
夜深人静,郭凌峰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点点星光,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信笺,静静地躺在他的桌上,信封上,赫然写着“十万火急”四个大字……
夜凉如水,郭凌峰紧锁的眉头在看到信笺的内容后,一点点舒展开来。这封来自西北边陲的“十万火急”的信,并非坏消息,相反,它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当地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先生,在阅读了新式教材后,不仅对改革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还亲自写信给远在京城的旧学派领袖人物——朱熹,希望他能到各地走走看看,亲身感受新式教育带来的变化。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直以来是传统教育的坚定维护者。他曾对郭凌峰的改革措施提出过质疑,认为过于激进,担心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根基。然而,当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看到信中描绘的各地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那些曾经对新式教育充满疑虑的旧学派学者们,如今都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放下信笺,捋着花白的胡须,陷入沉思。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让许多贫苦子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郭凌峰的改革,却像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教育上空的阴霾,让知识的种子,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思虑再三,朱熹决定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他一路走访,看到了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学堂,如今都焕然一新;看到了那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如今都精神饱满,充满求知欲;更看到了那些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教师们,不辞辛劳,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他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他翻阅新式教材,发现其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与当地教师的座谈会上,朱熹感慨道:“老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郭大人推行的改革,可谓是切中时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啊!”
他的这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