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见过李公公。”郭凌峰快步上前,拱手行礼。
李公公笑眯眯地虚扶一把,“郭大人不必多礼,咱家此次前来,是奉圣上旨意,特来嘉奖郭大人为推广教育普及做出的贡献,圣上对大人的举措十分赞赏,称赞您是国之栋梁啊!”
周围人群一片哗然,看向郭凌峰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自从郭凌峰力排众议,推行教育普及政策以来,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未断绝。然而,郭凌峰顶住了压力,他坚信,只有让更多人读书识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这都是皇上圣明,下官不过是尽绵薄之力罢了。”郭凌峰谦逊地回应道。
李公公又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卷轴,高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郭爱卿忠心为国,才堪重用,其推行教育普及之策,深得朕心。特赐……”
一连串的赏赐听得众人眼花缭乱,郭凌峰却神色平静,他明白,这些赏赐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教育普及事业的支持。
送走李公公后,郭凌峰和陶夭夭并肩漫步在书院的后花园中。
“峰哥哥,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就连京城都知道了你的功绩。”陶夭夭明媚的双眸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郭凌峰轻轻地将她揽入怀中,“夭夭,这不仅仅是我的功劳,也有你的一份贡献。这段时间你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可是没少熬夜。”
“只要能帮到峰哥哥,我做什么都愿意。”陶夭夭的声音甜如蜜糖。
的确,为了更好地推广教育,陶夭夭与郭凌峰呕心沥血,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长期发展规划。他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学府,同时招募和培养更多的教师,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贵贱,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几个月后,一份题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晋教育改革纲要》的奏折呈递到皇帝案前,这份凝聚着郭凌峰和陶夭夭无数心血的纲要,将为大晋的未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蓝图?
“先生,您觉得这份纲要……”皇帝放下奏折,目光灼灼地看向一旁的老者。
老者捋着花白的胡须,浑浊的眼中却透着精光,他正是当世大儒朱熹。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皇上,这份纲要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