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个时候,他妻子的兄弟黄程从澳门返回到南安探亲。
黄程在澳门从事暴利的海商生意,在家乡人看来,他是个富有的人。郑芝龙父母见几个儿子都长大了,特别是郑芝龙,除了壮得跟一头牛似的之外,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不如就随舅舅黄程一同去澳门,见见世面,也好谋个生路。黄程见郑芝龙长得剽壮,到澳门正好有用武之处,因为海商不仅仅是从事商业贸易,而且也是海上武装力量,既要对付海盗的袭击,有时也要对抗政府军队,当然有时也充当海盗的角色。黄程答应下来,带郑芝龙、郑芝虎、郑芝豹三人到了澳门。
比起偏僻的南安石井,澳门是个繁华的场所,郑芝龙大开眼界,这里有许多红发碧眼的外国人,说着叽哩瓜拉听不懂的话,他们所居住的房子在建筑风格上也与中国断然不同,在这片中国的土地夹杂着异域的风采。房屋固然怪异,但更怪异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家中摆设着可笑的十字架,脖子上也会经常挂着这样的玩意儿,时不时在祈祷着什么,神情严肃而庄重。
码头是郑芝龙必去之地,他在这里帮舅父跑腿。从早到晚,码头总是一片繁忙,巨大的双桅船驶进驶出,从船上卸下货物,再从码头上装填新的货物,四处堆积着各式各样的商品,装卸工不间断地扛着一箱箱的货物穿梭于码头与仓库之间。这里既有外国的船只,也有中国的船只,船东不时发起阵阵吆喝声,以提醒伙计不要损坏这些珍贵商品,然后暗地里在心里偷偷计算可以换取多少暴利的银两。
在父亲眼中,郑芝龙是不学无术。但是什么才算有\"术\"呢?如果依当时的社会观念,读书才算是有\"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中国人恪守的观念,只要有过硬的儒学知识,就意味拥有了金钱与美女。但是这种观念开始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福建到广东,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为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利润,通过科举考试挤身于富人阶层并不是惟一的道路。对郑芝龙来说,“术\"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在澳门这个地方,光会捧着儒学经典摇头晃脑,那肯定不会有一文钱落入自己的口袋,除非幸运地在地上拾到一杖铜板。郑芝龙不爱读书,但书本并不等同于知识,特别是商业的技巧,是没法在经典文献中学习到的。郑芝龙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