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福松带来,也算可以向郑芝龙作个交待。
对于这位年方七岁、缺乏父爱的长子,郑芝龙有一种愧疚感,他极力想给予更多的补偿。郑芝龙在年轻时代性格叛逆不羁,对儒家经典不屑一顾,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帝国官僚集团中的一员,在帝国的权力结构中,文人的权力在远远在武夫之上。文人当政的强大政治传统,使得郑芝龙对书本知识的看法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他如同自己父亲所前的期望一样,也期望儿子能够考中功名,为家族增光,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帝国的文化传统是何等的根深蒂固。郑芝龙聘请了学识渊博的曾其五作为福松的老师,并将\"福松\"这个颇带日本特色的名字改为单名\"森”,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直接称他为\"郑成功”。郑成功的悟性非常高,这点可能有些得到父亲的遗传,在日本虽然他曾经接触过一些中国的典籍,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
郑成功开始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四书五经是必修的科目,在这些科目当中,郑成功对《春秋》情有独衷,尤其是左丘明对《春秋》所作的扩充即《春秋左传》,那是中国最富有尚武精神时代的历史纪录,是真正充满武士浪漫与传奇的时代。其中有两个春秋时代的故事,成为郑成功一生效法的对象。
这是两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是赵氏孤儿的故事,这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不朽传奇,在春秋时代的晋国,曾经最有权势的赵氏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只有一名孤儿赵武被在两位义士保护下来,程婴以自己的儿子顶替了赵氏孤儿,程婴的朋友公孙杵臼连同冒名顶替的假赵氏孤儿,被追捕的官兵杀死,程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在面前,但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暗地里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并最终帮助他洗冤、恢复名誉与地位,并最终杀死了当年迫害赵氏家族的屠岸贾,为赵氏复仇。这则故事充满悲壮的英雄色彩。
另一则故事是伍子胥复仇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晚期,原本是楚国人的伍子胥在父亲、兄长遭到楚平王杀害后,一路逃亡到吴国,他发誓一定要为父兄报仇雪恨。他协助吴王将吴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然后率领吴军大举进攻楚国,并最终击破楚国的首都,他将仇人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挖起来,以鞭尸这个特殊的方式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