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向博洛递交请降书。
郑成功得知父亲准备投降清军的消息,大吃一惊,赶紧赶到父亲那儿,劝说道:“吾父总握重权,未可轻为转念。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日后郑成功以自己实践证明了这个军事主张的正确性,但是多年的富贵生涯,早使郑芝龙丧失了早年的进取精神,对他来说,保住富贵才是最重要的。郑芝龙对儿子严厉地呵斥道:“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为什么大明帝国会败得如此之惨?郑成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崇祯一朝时,“我朝委系无人,文臣弄权,一旦冰裂瓦解,酿成煤山之惨。”而对于弘光的南明政权,有着长江天险,又为什么迅速崩垮呢?”迨至南都,非长江失恃,细察其故,君实非戡乱之君,臣又多庸碌之辈,遂使天下英雄饮恨,天堑难凭也。”郑成功再次劝说父亲,“吾父若藉其崎岖,扼其险要,则地利尚在,人心可收也。”
郑成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可惜此时的郑芝龙心在不此,巴不得早日投降,以免清廷反悔,他居然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豪杰之所为,教训郑成功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怜,那时追悔莫及。竖子渺视,惧毋多谈。”
面对顽固的父亲,郑成功无法说服,只是跪下身上,拉着父亲的衣服,泪流满面地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郑芝龙听得耳朵快生茧了,很不耐烦,气乎乎地拂袖而去,郑成功只得悻悻而出。
郑芝龙没有发现,其实在郑家军内部,反对降清的势力是很大的。虽然郑家军在隆武小朝廷中阴奉阳违,处处制肘隆武帝,但包括郑鸿逵、郑彩在内的高级将领,虽然都抱有割据一方的私心,但是并没有想要投降清军,这支由海盗军演变而来的军队,并不象其他的南明军队那么没有战斗力。
神情恍惚的郑成功在劝父不成后,离开家,正好在半路上遇到叔父郑鸿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