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能想象,但越是如此,越要举重若轻,越不能让对手窥视到自己的弱点,这既是郑成功的智慧所在,也是他极强自控力的表现。
所以郑成功接下来笔锋一改写道:“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什么是春秋之义,就是\"尊王攘夷\"的大义,满清是夷,这个是要攘的,而且春秋大义中还有复仇的大义,所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郑成功自小便拜崇程婴、伍子胥这些有仇必报的英雄好汉,亡国之仇,亡母之仇,可不报乎?
紧接着,郑成功继续说道,虽然父亲大人传清廷加官进爵的承诺,要儿子移忠作孝,但是清廷失信于父在前,儿子又怎么敢凭父亲的一面之辞,而相信清廷的话呢?当初博洛贝勒入福建时,不是卑辞巧语,迎请父亲,甚至答应授予闽粤总督之衔,结果呢?只不过是一骗再骗,不要说封王封爵,就是想回故里一趟也不可得了,清廷的话难道还可相信吗?父亲在本朝时,那可是堂堂的平国公,投了清朝,岂不是两手空空。父亲算是最早归降清廷的人了,尚且得到如此待遇,更不用说儿子我是最晚归降的。在己丑年,蹂躏我疆土,杀我士民,掳辱我妇女,掠我九十多万两黄金,数百镒珠宝,数十万斛米粟,其余将士的财帛,百姓的谷钱,被掠走的,哪里数得清。我将士痛念国耻家亡,怒发指冠,义愤填膺,所以便有漳州、泉州的战争,杨名高屡败,陈锦授首。不仅如此,日本、柬埔寨等夷国,也纷纷出兵相助,夷国都晓得要行春秋大义。
郑成功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沿海的地方,是我固有的地盘,东西洋贸易所得的饷款,足以令我自生自殖,进可战退可守,绰绰有余,可坐享地利,何必反受制于人呢?闽粤沿海离京师数千里之遥,清军若远道而来,路途阻远,人马疲敝,水土不合,死亡殆尽,若兵少便难守,兵多则粮食不支,兵食不支则地必不可守,虚耗钱粮来争这块必不可守之地,那么只是有害而无利。要是当时清廷能让父亲坐镇闽粤,则四境安宁,朝廷不仅可不劳一兵一矢,一钱一粮,而且闽粤还有剩余的粮饷可押解入京呢,这样朝廷坐享其利,百姓受福,这是有利无害的选择。清政府不能效法明政府对我家的信任,反而劳师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