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26章 第一次议和(3/7)
,年年耗费大量无益的兵饷,现在又以虚衔相引诱,以前骗了父亲,现在转而来骗儿子,不是儿不信父亲所言,实在是有难以信任清廷的理由。写到这里,郑成功还没露出半点与清廷妥协的语气,但最后,他突然提出一点要求:如果清廷以浙、闽、粤三省相送,那么三省沿海可保无虞,这样清朝没有南顾之忧,这对清朝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且可坐享其利,这岂不是要远远强于劳师远征吗?时下我的军队有数十万,这些军队很难遣散,就算遣散了也会落草为寇,地方不得安宁,数十万的军队,每日的耗费动辄上万,如果清廷不能提供三省之地,那么和谈就是个骗局,父亲既误于前,儿岂会误于后呢?

    最后,郑成功写道:“儿在本明,亦既赐姓矣,称藩矣,人臣之位已极,岂复有加者乎?况儿功名之念素淡,若复作冯妇,更非本心,此可为智者道耳。不然,悬乌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实祸,而人心思奋,江南亦难久安也。”

    郑成功这封信,可看出他政治经验的老练之处,全信含糊其辞,既象是要与清廷谈判,却又没有明确说要谈判,同时又带着对清廷不信任兼威胁的口气,在外交策略上完全居于主动。他没有明确说要谈判,这是因为他如果说接受谈判,便居于被动,居于下风矣,但他却又巧妙地传达给清廷一个信息:如果清廷愿意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拱手让出,他还是可以考虑谈判的。这真是狮子大开口,既给清廷施加压力,又不让谈判之门完全关闭,为什么呢?因为郑成功在经过漳州战役的失利与海澄血战后,兵力损失不少,漳州的四座县城也被清军重新夺走,他还是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

    其实郑成功也明白,要清廷让出三省之地,这个谈判就根本谈不了,如果这样,他的计划就会落空,所以他召来差使李德,口头嘱咐他三点,把条件降低了一些:第一,清廷所答应的一府之地太小,最少也要四府,而且还要管辖三省的沿海,这比起在父亲信中所说的三省之地的要求降低了不少,主要是考虑到清政府所以承受的底限;第二,根据朝廷的体例,“海澄公\"的爵位所相对应的兵职只是总兵官,比提督官位还要低,要只授个总兵,不干。第三,清廷既要招抚,又派金砺统兵南下,没有诚意。

    李德带着郑成功的书信与口讯赴京去了。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