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26章 第一次议和(4/7)
福建方面也搞不清朝廷的意思,又不敢擅自发动对郑军的进攻,郑成功乘机派出军队到漳州、泉州各地征收粮饷,这种大张声势的征饷并没有受到清军的阻挠,闰八月,郑军便在晋江南部征收二十万的饷银,九月,又在云霄县征五万石的大米。

    和谈还没开始,郑军便嚣张地四出征粮饷,这令清浙闽总督刘清泰十分头疼,便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

    “今令尊公以身依日月之傍,令祖母年逼桑榆之景,更思海上有事以来,冒费者何地之金钱?涂炭者何方之膏血?足下英雄之姿,忠孝之性,岂甘一时之倔强,而冒青史之讥,咫尺之飘摇,而酿赤族之祸也哉?如惧投戈为孤注,何妨联其子弟以归?倘疑赴阙为畏途,何妨请命于桑土而守?不佞以平生忠朴,久见谅于圣明,皆能为足下一一剖心以呼吁者。倘有言之不应,不但非男子,且无以质鬼神。”

    大意是说,你父亲现身处皇帝之旁,祖母又年事已高,自海上用兵以来,生灵涂炭,你如要一味逞强,就不怕被青史所讥讽,就不怕遭灭族之祸吗?可以不缴械,不赴京,我在皇帝那儿为你说好话,如果言而无信,我就不算男子汉。

    刘清泰是辽阳人,很早就归附皇太极,隶属汉军正红旗,所以他说在皇帝那儿有说话权。

    此外,刘清泰还写了一封信给郑鸿逵,郑鸿逵是郑军的元老,如果他归顺朝廷,那么对郑成功肯定会有影响。

    在信中,刘清泰先猛夸了郑鸿逵几句:“足下以韬略起家,廉勇报国;素振海甸之威,久著楼船之誉。”“丈夫功名事业,如足下者,亦可为不负生平矣。”然后便以挽惜郑成功的口气说:“不意令侄即昧进止,又涉夸浮。”“足下身经军旅之艰,目极兴亡之变,如此大事,必仗老成。”所以他建议郑鸿逵:“不若于今中摇摇未定时,或力挽以同归,或独先以就议。”劝郑鸿逵先与清政府单方面议和。

    对于刘清泰的劝降,郑鸿逵同样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他虽然并不隶属于郑成功,但是他对自己这位侄儿的做法是认同的,而他也不会选择长兄郑芝龙降清的作法,他在回信中写道:“第不佞病积沉疴,经年床篑,久见谅于当道。渔竿樵斧,尚弗克负荷,况轩冕之荣耶?”以体弱多病为借口,渔竿斧头都扛不动了,要那空衔干嘛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