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27章 第二次议和(4/11)
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打算派自己的次子郑渡与清使一同南下福建,郑渡与郑成功关系很好,如果让他去劝说郑成功,可能会有效果,倘若郑军部将阻挠归顺,那么郑渡将当场斩杀这些反对派。

    这回清廷认可郑芝龙的建议,准备再遣使与郑成功交涉,但是对于郑成功的漫天要价与诡诈莫测,清廷也表现出强硬不退让的态度,顺治帝下了一道措辞颇为严厉的敕谕:“今据尔奏疏,虽受敕印,尚未剃头,冀望委畀全闽,又谬称用兵扎舟山,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词语多乖,要求无厌。”最后给出最后通谍:“尔若怀疑犹豫,原无归顺之心,当明白陈说,顺逆两端,一言可决。今如遵照所颁敕印剃头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清廷决不允许郑成功的漫天要价,并且要他做出决断,如果要归顺,就要剃头,如果不归顺,切莫后悔莫及。

    对郑成功的诡异莫测大惑不解的,不仅是清廷、郑芝龙,也包括永历政权。郑成功那种模棱两可的和谈态度,对任何一方都是一个压力,永历政权下的抗清力量,除了孙可望、李定国的原大西军外,便是郑成功的东南力量。郑成功的葫芦里卖什么药,永历君臣估计也是看得糊里糊涂。

    确实,对于郑成功与清廷接触这件事上,身处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清廷把郑成功看作是一个想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永历帝也突然觉得,郑成功的和谈究竟是想叛变呢?还是在暗示什么。虽然郑成功已经成长为南明两大抗清势力之一,但是他在南明小朝廷中的地位与他的实力并不匹配,他只是被封为漳国公,而他本人绝少使用这个封号,更多时候都自称\"招讨大将军”,对\"漳国公\"这个虚爵看得甚淡。

    在永历帝被孙可望控制之后,大西军的几个首领都封王爵,孙可望为\"秦王”,李定国为\"西宁王”,这亲王是一字王,郡王是二字王,郑成功在南明的地位,比孙可望与李定国要低得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永历朝廷也不能毫无作为,永历帝派遣兵部万年英,决定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清廷给郑成功所开的条件是\"海澄公”,只是公爵,而永历帝则开出\"王爵”,以作为阻止郑成功投奔到清军阵营的筹码。

    永历帝在所发